

文 / 安睿宏觀理財規劃顧問
「爸媽養你到大也是花了幾百萬,你每個月拿一萬塊回家而已,也要計較?」在我們相信這種話已經慢慢從現代社會絕跡時,這其實仍然是許多人在家庭群組、或電話溝通中常見的字句。在西方社會裡,因為看重個體的獨立性,孩子往往在成年後就離家展開生活,不過即使到了現代的東方社會,從上一代的「養兒防老」到這一代高喊的「情緒勒索」所產生的價值觀衝突,依然是身為子女的我們,難以消化的家庭難題。
在認定自己是個孝親費「支持派」或「反對派」之前,我們先簡單分類一下,孝親費通常有哪些目的:
貼補家庭開銷
這種情況很典型,通常是因為家中的開銷所需、甚至是經濟狀況不理想。從自己開始有經濟能力時,就持續貢獻一部分薪水回家中,並且通常管理這份家用薪資的不是自己,而是爸媽或家中較有經濟主導能力的兄弟姊妹。通常的隱憂來自於這份孝心與責任感,不確定是不是被妥善利用,甚至會因為用錢觀念的不同,導致問題紛爭。
善盡道德感
簡單來說,就是孝順。有趣的是,在西方社會裡是沒有一個相對精準的字詞,可以直接表達孝順的意境。(即使是 Filial Piety 也是帶有基督教色彩的字詞)而通常這份孝親費在東方社會的表達,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況,透過金錢的具體呈現,讓父母不需操心,也某種程度正面回饋了父母的教養之情。而通常這類的隱憂,來自於對於自身價值觀的轉變,尤其越是在父母主動開口索求更多,或是自身的生活型態轉變時,越是容易造成「經濟上的壓力」大過於「情感上的意義」。
償還債務或扶養親屬
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不過在「幫忙家人還錢」、「幫忙照顧家人的小孩」,仍舊是經常耳聞的狀況,這類人往往責任心重大,而且對於環境的變化選擇逆來順受,為了維持家中和諧,讓自己的收入多半成為平衡家庭經濟的燃料。在財務上常見的隱憂,通常會輕忽了自身的需求,甚至考量了家人所有的財務,卻忘記照顧好自己也是家庭財務平衡相當重要的一環。
而綜觀家庭財務最終仍然走向失衡,通常最深層的導火線,其實是來自於彼此金錢觀的不信任。試想看看,當今天你的財務分配已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最令人意外、最令人憤恨不平的情緒,其實是來自於家人對這份「上繳」回去的收入,拿去使用在你無法認同花用上,這對你愛惜你這份收入的心情產生了「矛盾」甚至演化成因為「衝突」,而主觀的去批評彼此的花費習慣。
但事實上就花用的項目來說,我們認為「花得很值得」的事物,真的一定也是家人眼中「有價值」的事物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不一定」,那就要回頭去看看,針對這個花費,你的界線是什麼?有些人說是「上繳」收入、「贊助」花費、或是「補貼」家用,這些字詞的背後其實都代表了我們對這筆「花費」賦予了用途上的定義。這個定義是不是符合你、以及家人的金錢界線?如果不清不楚而越界了,那麼為此爭執不是再自然不過的嗎?
並非補貼家中半數薪資就代表孝順;也非拒絕一切經濟索求就能一勞永逸。在理財規劃顧問的執案過程中,碰到這類「孝親費用」的議題,往往會先關心的都是當事人:「你對於這筆預算支出有沒有任何期待?」「如果有,是什麼?是關乎你心理上想彌補的過往經驗、或是純粹作為零用金來表達心意?」客觀釐清了,再去衡量自己的實質經濟能力該用多少數目作為呈現。千萬別只是參考別人的標準,當作自己的孝親預算依據,以致於永遠都在拿別人的尺量自己的荷包,越是付出、越是不滿足。

圖 / 安睿宏觀理財規劃顧問
Previous Post
不懂投資就一定會窮嗎?解析多數人難以應對的三種思維|財商科普|投資觀點|
Next Post
相隔十年 央行啟動升息0.25%|03/14 – 03/20|顧問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