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應該在 2021 年跨過 2022 年的煙火裡或曙光中祈禱著新冠病毒的衝擊快快散去,好讓生活回歸正常,但應該沒有預期到要如同歐洲各國與之共存是需要再經歷一次大量感染的恐懼,而與其同 時的還有一個讓人們逐漸有感的威脅就是通膨,但其實病毒與通膨一直是和人類共同進化地存在著!
了解更多去年推出手機報稅新措施,今年新增編修配偶及受扶養親屬、所得與扣除額功能,還增加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帳戶繳稅方式,繳稅管道更多元。今年免稅額、扣除額都和前一年持平不變,只有「基本生活費」增加1萬元,調漲至19.2萬。
了解更多何謂財務自由?當我們擁有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超過我們的生活支出,就達到了財務自由的狀態。財務自由是近年相當火紅的單字,也常看到新聞標題《靠這幾招在3X、4X歲達成財務自由》,彷彿財務自由是值得眾人追求、渴望的目標、而且越快達成越好。然而實際情形是如何呢?那真的是我們期待的嗎?
了解更多聚焦一週 與你相關的理財事
1. 央行五度出手打房 限制契約轉讓
2. 高鐵應消費者物價調漲搭乘費率
3. 勞保年金給付調升 最高6.71%
4. 危險駕駛行為 隔年保費加費無上限
5. 報稅期因疫情延長 8種方式無接觸申報
每個人每天都24小時,這是上天對我們最公平的給予。時間不會白白消失,而是我們把它換成甚麼。但我們為什麼對金錢這麼執著,因為這常是時間與我們換得的東西之間的媒介。金錢無法帶給我們自由,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將金錢真正換成甚麼東西,不知道自己對生活的想像,不知道時間會讓我們變成甚麼樣子,我們永遠不知道多少才夠,只會希望有花也花不完的錢。
了解更多聚焦一週 與你相關的理財事
1. 相隔十年 央行啟動升息0.25%
2. 遺產稅、贈與稅免稅額調高
3. 八縣市推囤房稅 補貼青年租金
4. 缺蛋補貼措施不延長 蛋價再漲
5. 新任公教人員退撫2023年改制
「爸媽養你到大也是花了幾百萬,你每個月拿一萬塊回家而已,也要計較?」在我們相信這種話已經慢慢從現代社會絕跡時,這其實仍然是許多人在家庭群組、或電話溝通中常見的字句。在西方社會裡,因為看重個體的獨立性,孩子往往在成年後就離家展開生活,不過即使到了現代的東方社會,從上一代的「養兒防老」到這一代高喊的「情緒勒索」所產生的價值觀衝突,依然是身為子女的我們,難以消化的家庭難題。
了解更多Grace Groner於2010年過世,她名下的基金會以遺產捐贈700萬美元給她的母校Lake Forest College,這筆資金每年約有30萬美元的孳息,這些收入資助了學生學習、實習、跨國學習與服務等項目。當時校長得知捐贈事宜跟金額時,也忍不住驚呼「我的天啊!」而她是怎麼做到的?她是投資高手嗎?Grace的故事看起來像樂透一樣激勵人心,卻又覺得不那麼切實際,投資是不是總覺得像賭一把的感覺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