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殼越重就爬的越慢 時間流失就不再回來|客戶案例|理財觀點|

A先生畢業後工作穩定,收入穩定,因住家裡開銷也較省,平均每個月可以存下2.5萬左右,親友建議他應該更積極的理財:買一間房子,把每個月可以存下來的錢,拿來繳房貸,不但讓死儲蓄變成房地產,如果房子地段好還可能可以賺差價,在父母表明願意贊助頭期款下,他正積極地在尋覓房子。但讓他煩惱的是:到底要買多少房子,才不會讓他變成沈重的蝸牛?也很疑惑,這樣的財務決定,真的適合嗎?

在工作收入穩定後,能規律的存下一筆錢後,我們往往會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做更積極的理財,此時買房通常會是一個容易出現的選項,但這樣的決策會有怎樣的影響呢?A先生找到了理財規劃顧問做諮詢,把最近的想法跟擔憂跟Stella做討論:


A先生:最近我想買房,因為有人說我工作穩定,開銷很固定,應該把能存下來的錢,透過房地產強迫儲蓄,且爸媽要贊助我頭期款,這樣我就可以擁有一間房子。如果房子夠大,也可以讓爸媽有一個新房住。這樣做好嗎?

Stella:這樣聽起來,你是一個很孝順、也有規劃的人,對於花錢是有計畫的。但我們來想一想,這樣做是否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能了解一下你認為有一個房子代表什麼?

A先生很有信心的說:代表穩定,爸媽能因為我的工作、努力有新房子住,滿有成就感的,同時我也會覺得不用再為了租房子而傷腦筋,更安心。

Stella:的確,很多人為了給自己或家人安全感,所以會很希望晉升為有殼階級;也很多人因為背負了房貸,所以更積極努力的工作。不過我想邀請你一起想想:你現在30歲了,假設順利今年就買到理想中的房子,你預計要買多少錢的房子呢?

A先生:假如爸媽有時候也能一起住,所以不能太小,應該買1000萬的房子吧。

Stella:那頭期款預計準備多少?

A先生盤算著說:爸媽會贊助我頭期款,加上我手邊有的存款,應該可以拿出300萬當作頭期款。

Stella:這樣大概貸款700萬,裝潢先不算,貸款30年,一個月大概房貸要繳2.3萬,目前利率約1.3%,這樣下來,你原本可存下來的錢,扣掉繳房 貸的錢,大概剩下2000元。這樣你覺得如何?

A先生:剩下2000元,那這樣好像有點卡太剛好了,這樣都不能有一點額外的花費,不然房貸就會繳不出來了。

A先生的臉色稍稍一沈

Stella:這樣是不是感覺很不安心,感覺這30年好沈重?而且,30年後你也60歲了,快退休了吧?那退休金的準備該怎麼辦?

A先生突然有被點大力提醒的感覺:對耶~ 那我沒有存到退休金,怎麼辦?好像變成窮得只剩下「房子」?那這樣的方式好像不OK,我還是要考量到我退休的生活,畢竟我認工作就是為了將來退休生活啊!


退休環遊世界重要?還是疼愛家人換房重要?

再舉一個家庭規劃的案例:有一對夫妻,育有一子一女,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夫妻兩思考著是否要換大一點的房子,家裡的空間足夠些讓生活品質更好,夫妻倆財務狀況穩定,估算過換大房子即使房貸支出會增加,仍然不會影響生活品質,也還有餘裕可以準備教育基金、為退休做準備,只是擔心會不會有沒算到的影響層面。因此在做決策前,與理財規劃顧問做了討論。

經過試算評估後,假如現在換大房,影響到的是未來退休生活需要延後3-5年;但這對先生來說,是最不想要的,他期望能如期退休,趁有體力時可以跟太太一起走遍世界、做志工。因此理財規劃顧問與他們討論後,共同決定出一個折衷的方式:將現在的房子做個適度的裝修,以因應孩子的需要,支出從房貸常年期的增加變成裝修費用增加,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動,但先生的退休時間可以不用犧牲、不用延後,達成夫妻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假如沒有透過科學化的數字試算,這對夫妻很可能因為先生疼愛太太而決定換大房,但等到20年後,會發現原本計畫度退休時間到了,好像退休金不太夠,這時也只能降低退休生活開銷、或是延後退休時間,我想這就不會是開心、期望中的事了,家庭理財規劃中,重視的是執行方案的平衡,而不是憑著感覺就由誰委屈犧牲生活品質,拼命工作來滿足財富的需求。透過量化數字計算各種的可行的方案後,全家人共同討論、選擇一個平衡的選項來執行,如此一來金錢成為家裡的祝福而非犧牲而來的結果。

人生的時間只有一個,生活夢想、目標是複選,時間過了就過了不可能平行時空、倒帶重來,因此在設定目標時千萬別忽略了同時間進行、綜合評估的重要性,若是傾資源在單一目標上,到時候就會發現其他的目標得被迫改變了。理想的方式是將預期的目標,依據個人的價值觀,具體量化,再透過不同的調整方案沙盤推演,再從個方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並落實執行,而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或不直)的被動心態,只能消極地面對、礙於現實的接受,且在過程中安心、放心,讓時間的複利效果成為我們規劃的最大助力!

文章節錄自《Stella 理財規劃手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