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似乎無論擁有多少,都不斷渴望更多。不管是追求成功、掌握金錢、積累財富,而從這些追求中所獲得的滿足感與快樂都是短暫的。

追求金錢的人注定與快樂絕緣!在金融業工作5年,省思財富與滿足之間的關係【快樂4步驟檢查清單】

你會從這篇文章得到什麼?

生而為人,似乎無論擁有多少,都不斷渴望更多。不管是追求成功、掌握金錢、積累財富,而從這些追求中所獲得的滿足感與快樂都是短暫的。這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永遠不夠」?其實恆久的滿足只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因為人類天性使我們渴望不斷追求更多,但是透過探索滿足的源泉和追求平衡,我們確實有明確的方向,能讓我們實現更恆久的滿足感,甚至不需要被變得「有錢」而更不快樂。

永遠幸福快樂,真的可能嗎?

在金融業務中工作五年後,我開始思考一個重要問題:永遠幸福快樂,真的可能嗎?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因為人類似乎天生就不滿足。無論我們達到什麼目標,總是渴望著更多,追求更高的成就。

回顧我過去的經歷,我在金融工作中曾經經歷過收入不穩定和業務起伏,當我和家人面臨經濟壓力時,我曾幻想過擁有一筆穩定又足夠的薪水,能充分應對日常開支,然而事實往往比想像中更加複雜。

我們實現了一個目標,我們往往會自然的擴大對未來的渴望,並追求更高的成就。

我們對於所擁有的東西感到不滿意,並不斷追求更多的動力。當我們達到一個目標時,我們的渴望會很快轉移到下一個目標上。這種差距使得永遠滿足成為一個看似無法實現的夢想。

為什麼永遠都不夠?因為我們從不滿足

根據社會科學家和哈佛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的觀點,人類天生對不滿足感充滿渴望。無論我們實現了什麼願望,從中獲得的喜悅都是短暫的,無法持久。這種對更多的追求通常被稱為「快樂跑步機」,並且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理,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對更多的事物的渴望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生存機制。我們的祖先不斷尋求更好的食物來源、更安全的住所、和更好的社會地位,這樣他們就更有可能茁壯成長並且延續他們的基因,於是對更多事物的追求在我們的基因中深深扎根,成為我們的本能。

社會中「永遠不夠」的文化

在當今以消費為導向的社會中,行銷人員和廣告廠商利用了我們對新產品與新體驗的慾望。他們創造了一種不斷比較的文化,並傳達了一種觀念:唯有透過擁有更多物質、財富、同儕認同的人,才能獲得幸福。

而這種「永遠不夠」的文化,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研究表明經常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尋求更多的人,更容易經歷焦慮、憂鬱、與自尊心低落。尤其是對無法實現的目標,卻又不斷追求使我們深陷於不足、不夠的情緒中,進而形成一種「不幸循環」。

真有從此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第一問:真的能恆久感到滿足嗎?

那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循環,在生活中找到滿足感呢?其實這一切始於心態的轉變和對我們對人生各種追求的重新評估。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放棄外在對所謂成功的標準,而是專注於培養自己的感恩之心,欣賞我們已經擁有的。

感恩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增強人際關係、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同時,在實踐正念的過程也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身的慾望與動力,不帶偏見的去觀察我們的思想和感受,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

這種自我意識,能為使我們能夠辨別哪些是與我們的價值觀一致的期待;哪些是來自於社會灌輸的膚淺渴望。

此外,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並從事公益服務,總是再再應證可以提供我們超越物質財富的滿足感,ˊ而且利他主義的行為也總是提升了整體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第二問:不滿足的關鍵?

生物學上的平衡也適用於我們對成就的追求。當我們經歷成功的那一刻,大腦中的快樂中心會釋放多巴胺等激素,讓我們充斥著愉悅的感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成就才能獲得相同的快樂感。正是這種大腦適應的特性,使得恆久的滿足感變得困難重重。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一個術語:恆定狀態(Homeostasis)來解釋為何我們的身體和大腦的適應力這麼強?我們的身體組織與細胞喜歡維持不變,我們的體溫心跳血壓喜歡維持頻率。因此當我們經歷情緒高點或低谷時,我們的大腦會努力尋求重新達到平衡,這確保了我們無法長時間保持高昂或抑鬱的情緒。

從另一個生物學上的例子來看,當我們第一次體驗酒精或藥物帶來的愉悅感時,大腦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多巴胺湧入,當下的一切喜悅的令人難以忘懷。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達到相同的效果,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藥物與酒精,因為我們的身體在自然情況下產生的多巴胺越來越少,以平衡外部的流入,為此我們的身體有效地創造了一個新的正常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恆定狀態。

第三問:金錢財富與滿足感無關?

真正的滿足似乎總是難以實現。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教授再度點出,「滿足」是人類生活中最大的矛盾之處。我們可能會在某個時刻經歷豐沛的滿足感,但它很快就會消失,只我們的大腦不斷尋求平衡。

特別是在追求金錢、權力和名譽這件事上,我們永遠都無法滿足。

許多人認為賺越多錢的人生活得越快樂,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顧問看過無數組家庭的理財經驗當中,金錢和滿足感之間的關係,並非錢越多越開心這麼簡單。

第四問:慾望的成本?

我們的慾望往往以充滿誘惑的方式出現,而讓我們忽視了其中的代價。

一個簡單的舉例來驗證我說的對不對:我們在過量飲酒的時候不會思考到隔天頭昏欲裂的痛楚、我們在購買新房的時候沒有想到支付第360期貸款本利的沉痛;我們在看到保本配息保單基金時會忽略評估投資風險究竟有多大。

因為我們很少暫停自己一下,認真思考自己一切慾望的成本有多大。

追求滿足與快樂的本質

追求滿足並非不可能:平衡之道

要實現真正的滿足,我們需要了解滿足的本質。

滿足的本質,其是對於目前整體狀態的可掌握感。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深厚的關係,獲得人際支持和情感連結,建立和維護有意義的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總能提供穩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另一個滿足的本質,是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當我們不斷學習和經歷成長,認識自己的更多面向與潛能,我們會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內在的成長過程可以帶來長期的滿足,並幫助我們克服負面循環。

生而為人,似乎無論擁有多少,都不斷渴望更多。不管是追求成功、掌握金錢、積累財富,而從這些追求中所獲得的滿足感與快樂都是短暫的。這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永遠不夠」?其實恆久的滿足只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因為人類天性使我們渴望不斷追求更多,但是透過探索滿足的源泉和追求平衡,我們確實有明確的方向,能讓我們實現更恆久的滿足感,甚至不需要被變得「有錢」而更不快樂。

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第一步:實現持久的滿足

儘管我們面臨著人體生物機制上的挑戰,但我們依然可以採取一些方式來掌握真正的滿足感。

從科學來理解

科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天生追求成就的本質,透過運用科學知識,我們可以給自己更多的機會體驗到多巴胺的衝擊,進而實現持久的滿足感。一種方法是減少我們所做的事情,並將更大的目標分解為小塊,並確定每天的最重要任務,這樣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管理渴望

成就和追求更多往往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亞瑟·布魯克斯認為,秘訣在於管理我們的渴望,而不是追求新的東西。我們可以透過審視我們渴望的代價來減少渴望。當我們意識到渴望所帶來的代價時,我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慾望,並尋求更簡樸、內心平靜的生活。

第二步:金錢與快樂的關聯

金錢可以帶來的滿足

根據許多研究和普遍的觀點,在一定程度的金錢,確實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樂。畢竟擁有足夠的金錢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多的選擇機會。我們不需要否認金錢可以讓我們獲得物質上的享受,例如購買奢侈品或享受豪華旅遊,這些經歷能夠為我們帶來一瞬間的滿足感。

憂鬱的有錢人

沒錯!金錢無法帶來恆久的快樂,特別是對於一些憂鬱的有錢人來說,當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金錢並不能成為快樂的保證,甚至在顧問執案經歷中,金錢正是導致有錢人憂鬱的主因。說明了有些人可能在物質上非常富有,內心卻感到空虛和不快樂。我們必須清楚金錢並非能解決快樂不足的良方。

高薪的人不會更快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以及經濟學家迪頓(Angus Deaton)一篇著名的2021年論文結果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對於自認不快樂一群人來說,即使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後,擁有更多錢並不會使他們更快樂,這也顯示金錢對他們的快樂感已經達到了天花板。

對於自認中等快樂的一群人來說,年收入的增加與快樂感之間存在著直線關係,也就是說這些人的快樂程度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至於自認最快樂的一群人,當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後,快樂程度則會大幅度地增加。這些人可能在金錢方面達到了一定的富裕,並能夠享受生活中更多的機會和自由,從而獲得更大的滿足。

這正是為何全生涯理財規劃主張:快樂的人,財富必然會伴隨而來。

金錢和快樂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依賴於個人的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態,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金錢無法帶來持久的快樂,而其他人則可能在擁有足夠的財富後獲得更大的快樂與滿足。

第三步:獲得快樂與滿足感的檢查清單

無論金錢是否直接帶來快樂,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檢查自己目前的工作,是否會獲得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思考自己的現況

  • 誠實地思考這些問題,不要逃避或批評自己,花點時間思考你的工作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1. 你的工作是否讓你快樂和充實?
  2. 你所在工作與公司價值觀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
  3. 你是否明確知道你的職業選擇是什麼,並且為此投入?
  4. 你是否做了一些事情,以幫助你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和成就感?
  • 再根據你的答案,寫下一句話來表達你在職涯中的選擇,你喜歡/不喜歡的原因。例如:「在我的職涯中,我選擇從事與公益和環境永續發展相關的工作,因為…」
  • 接著寫下三個具體的行動,以支持你的職涯選擇。例如你選擇從事與公益相關的工作,你可以參與相關的機構志工。
  • 最後根據你的選擇或未來的職業目標,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情。例如,每天固定的傍晚散步,或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才藝。

透過以上方法,你可以更加認真地思考自己的決策和選擇。

當你每天有意識地做出選擇時,你會更加意識到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讓你更好地追求快樂感和滿足感。金錢和快樂之間的關係是難以一言蔽之的,雖然金錢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樂,但它並不是快樂的唯一因素,透過思考工作的意義、做出明確的選擇並採取行動,我們可以在職涯中追求更值得的。

第四步:感恩的力量

如果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教授所說的「滿足感 = 我們擁有的 / 我們想要的」,那麼我們可以很直白的理解,透過減少我們的慾望可以增加滿足感,但是透過實踐感恩,我們也可以增加我們擁有一切事物的價值,而不必真的擁有更多。

滿足感始於感恩,觀察到世界上的好事情以及我們為此獲得的祝福。

你的生活總有艱難之處,但停下來反思美好與保持感恩,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種力量,至少偶爾可以這麼做。

諷刺的是,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不太滿意,並向妻子抱怨我很難找到有良好的工作狀態,但我隨後被趕出了我的家中辦公室,在客房裡還感到一陣心理委屈。但我很快的想起,我的大兒子剛剛上大學的第一年,大兒子帶了可愛的女朋友回家,我們很歡迎她,甚至讓他在我們家住了幾天,而那時我就睡在客房。

沒錯,事情沒有不一樣,但是我們怎麼看待、採取什麼行動很重要。而此刻,我與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在一起。我還能要求什麼呢?

重點回顧與問答

如何擺脫對更多的渴望?

擺脫對更多的渴望需要從心態和價值觀的轉變開始。透過培養感恩之心、實踐正念,並重視與他人的連接和善行,我們可以逐漸減少對更多的渴望,並找到內心的滿足。

為什麼人們對更多的渴望如此強烈?

人們對更多的渴望有著深刻的進化背景和社會影響。從生存的角度來看,不斷追求更好的食物、住所和社會地位有助於我們的祖先茁壯成長。同時消費文化也加劇了人們對新產品和新體驗貪得無厭的慾望。

快樂是否只能透過物質財富獲得?

不,快樂並不完全依賴於物質財富,而金錢只是可能讓我們邁向快樂與幸福的一個可能性。研究表明快樂更多地與內心的滿足感、人際關係和意義感相關,物質財富可以提供一定的舒適和便利,但它並不是持久和真正的幸福的唯一來源。而清楚自己多少才夠的人往往能擁有快樂,而財富是伴隨而至的。

如何培養感恩之心?

培養感恩之心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實現:每天寫下幾件令你感激的事情,定期表達感謝之情,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人際關係,並意識到生活中小而美的事物。

如何打破「永遠不夠」的循環?

要打破永遠不夠的循環,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培養感恩之心,透過正念實踐增強自我意識,尋找內心的滿足感,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從事公益服務,或是追求與個人價值觀相一致的目標。

部分資料出處

【顧問觀察週報】

當理財資訊爆炸,你需要的是重點。

請稍後...

我們已收到您的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