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IFRS17準則頒布,儲蓄險利率越來越低,儲蓄險保單還推薦購買嗎?儲蓄險缺點有哪些?還是建議儲蓄險解約?
面對IFRS17準則施行,儲蓄險利率越來越低,儲蓄險保單還推薦購買嗎?儲蓄險缺點有哪些?還是建議儲蓄險解約?

儲蓄險利率低!越買越虧錢想解約,只因「父母都是買儲蓄險…」理財顧問:IFRS17新法上路利率更難看

你會從這篇文章得到什麼?

面對IFRS 17準則施行,儲蓄險利率越來越低,儲蓄險保單是否推薦購買?儲蓄險缺點有哪些?還是建議儲蓄險解約?文章中帶你認識儲蓄險的三種類型:還本型終身壽險、增額型終身壽險、利變型終身壽險,並且要特別留意儲蓄險報酬率需要關注內部報酬率(IRR),不應只看宣告利率。

儲蓄險好嗎?

保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轉移風險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當我們面臨未知與意外的時候。根據保險局統計數據,台灣的保險滲透率在全球排名第一,意味著國人對保險的需求相對高。尤其在各種保險中,壽險類型中的儲蓄險是國人最愛購買的一種保險產品。從2021年保險發展中心的保險密度數據顯示,台灣消費者的人壽保險支出平均為12.7萬元,而人壽和年金保險的投保率為264%,這意味著平均每個人持有超過兩份保單。

一樣根據保險發展中心的統計數據,2018年前五名熱門的壽險商業保險產品分別是利變型壽險、投資型年金、投資型壽險、傳統壽險和利變型年金。其中利變型壽險佔了49.3%,利變型年金佔了6.6%,兩者加起來已經超過了50%。這意味著近年來,消費者購買保險時有一半以上的金額花在了利變型商品上。而事實上,利變型商品就是一種高保費、低保障的儲蓄險。為此金管會公布,台灣將在2026年與國際接軌,全面實施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此一變革將重塑保險業的經營模式,並將使得目前市場上普遍流行的儲蓄險可能逐漸淡出市場,保障型商品將成為新的主流。

▶ 每人在壽險花費平均 12.7 萬元
▶ 而每人死亡給付 平均僅有 57.3 萬元

儲蓄險是什麼?

其實沒有「儲蓄險」這個商品

儲蓄險並不是一種正式的保險產品名稱,而是對儲蓄型保險的簡稱。儲蓄險的本質實際上是壽險,但為了方便民眾理解,業務員們常常使用儲蓄險這個詞來代稱儲蓄型保險。

儲蓄險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還本型終身壽險、增額型終身壽險、利變型終身壽險。

還本型終身壽險

還本型終身壽險的繳費年期比較多樣化,可以從一年期躉繳到十年期以上不等。在繳費期滿後,你可以每年領回一部分的生存保險金,而繳費期間的利息並不高,也就是說你支付的保費會比所得到的利息多。這類儲蓄險的重點在於還本。

增額型終身壽險

增額型終身壽險的投保年期通常都是6年以上,如果在繳費期滿時不解約,每年增加的利息將以複利方式計算,就像銀行定存一樣。這類保險產品的特點是,在繳費期滿後,壽險保障額度會增加,而可領回的解約金也會增加。因此,我們稱之為增額型終身壽險。

利變型終身壽險

利變型終身壽險是相對受歡迎的一種類型。在投保時,業務員會告訴你這張保單的「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每年或每月會在官網公布「宣告利率」,當宣告利率大於預定利率時,根據兩者差距乘以前一保單年度末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你將獲得「增值回饋分享金」。利變型終身壽險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它向下提供了預定利率的最低保證,同時又有宣告利率的期待值。

這篇文章將詳細介紹 50:30:20 存錢法,以及如何在你的生活中應用它。50:30:20 的規則是一個簡單但非常有效的預算方法,它建議你將你的收入分為三個部分:50%用於需求,30%用於想要的,20%用於儲蓄和投資。這個規則最初是由美國的財務專家伊莉莎白‧沃倫 (Eizabeth Warren) 提出的,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金融管理方法。 需求部分包括你的基本開支,如房租、日常開支、食品、醫療保健等。這部分的支出通常是最大的;想要部分包括你的娛樂、電影、旅行等額外的開銷;儲蓄和投資部分可以用於存儲和投資,以實現財務目標。

看懂儲蓄險利率

儲蓄險的報酬率好嗎?

消費者透過購買儲蓄險來達成保險加儲蓄的目標,希望能夠透過強迫儲蓄來累積一筆存款。但是消費者對於儲蓄險的保單「預定利率」下降的趨勢並沒有深入了解,對於保單的報酬率也存在著錯誤的認知,尤其許多人誤以為「宣告利率」就是「保單報酬率」,但我們會在下方的描述說明,為何儲蓄險保單的儲蓄效果並不如一般人所預期。

儲蓄險強調的是保本,但考量通貨膨脹的因素,實際上儲蓄險的資金運用,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增值。當然我們必須清楚,即使是將錢放在定期存款中,也同樣會面臨通膨問題!因為如果錢不進行適當的投資與配置,資產的增長勢必速度跟不上通膨,久而久之自然貶值。偏偏儲蓄險的解約還會產生金額損失,同時間失去了資金的靈活性;而定期存款則是現金,資金的靈活程度也確實優於儲蓄險。

以某一壽險公司的利變型終身保單(儲蓄險)為例,繳費6年,年繳300萬元保費,即使計入高保費優惠及自動轉帳折扣後,保費降至296萬元,但在繳費前2年內解約,第1年只能拿回195萬元,繳費2次、累計共繳591萬元,解約只能拿回417萬元。

買儲蓄險別看宣告利率!要看內部報酬率 IRR

通常會聽到銀行專員、郵局窗口這麼說:「我們公司推出了一個儲蓄商品,條件比銀行的定存要好得多,一個月只要存1萬元多一點,一年存120,915元,6年下來總共存721,170元,但卻可以拿到739,785元,比原本多了2.5%,若繼續放著不動,每年還可以享有將近2.5%的複利增值,相當於每年多了至少18,000元,聽起是不是很不錯!」

這樣的說明乍聽之下沒錯,事實上卻少講了非常重要的資訊:

內部報酬率 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內部報酬率 IRR 是一種評估現金流收益率的方法。透過 IRR 呈現,能更了解我們投入的資金,在特定期間內的收益率為何。以試算表的呈現,6年到期後可獲得2.58%,但這個2.58%並非這6筆投入資金的實際年利率(Effective Annual Rate),若把前面資金投入的時間價值都計算進來,可得到 IRR為0.74%,這個才是實際年利率。

算起來,幾乎與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沒什麼差別。許多人沒搞懂怎麼計算 IRR,就匆匆忙忙買了儲蓄險,若將上面試算表用 IRR呈現,消費者會看得更清楚:

在試算表上,黑色字體每年呈現至少增值的2.5%的報酬,沒有將前面6年繳費的時間價值算入,實質上在以紅色字體 IRR來說,8年內都不到1.5%,甚至剛滿期就解約儲蓄險只有0.74%。這樣呈現實質年利率,消費者還會匆匆忙忙購買儲蓄險嗎?

儲蓄險保單會絕版停售嗎?

什麼是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

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是一項國際準則使保險公司能夠即時且合理揭示財務狀況。該準則要求保險公司在財務報表中真實地反映各種可能的合約負債。無論儲蓄險、或利變型保單都涉及IFRS-17號公報「保險服務合約邊際利潤 CSM」不能為負數的規定。意味著從現在開始,所有壽險公司推出的新保單都不能賠錢賣。必須考量商品的整體利潤,並回歸「保障」本質。

過去保險公司所銷售的固定高利率儲蓄險,無法充分反映可能產生的合約負債,使得儲蓄險在現今低利率的環境中出現了所謂的「利差損」。而保險公司由於不需要重新計算,即使近年來不斷降息,這些保險公司也無法展現其實際的財務狀況。也就是說在 IFRS 17 準則全面實施後,保險公司的績效將以「保險收入」取代「保費收入」作為衡量依據,預期未來躉繳、儲蓄險將會大幅減少,無論是儲蓄險、或是利變型保單,保險公司都要考量整體利潤有沒有偏離原來的商品設計。

購買儲蓄險消費者的影響?

因為 IFRS 17 會要求保險公司將財務報表真實且即時的公開,以評估其儲蓄險商品的真正價值,這能幫助消費者更容易理解市面上的儲蓄險商品是否真的符合所需,做出更明智的規劃決定。

以往消費者在規劃保險時,受到業務員話術影響,常會誤以為儲蓄險也具有保障功能,直到需要理賠時才發現保障不足的情況。實施IFRS 17後,保險公司必須披露儲蓄險更完整的合約內容、利潤分配等資訊,能讓消費者更全面的評估儲蓄險商品,更適當的分配自身預算,讓保險回歸風險保障

面對IFRS17準則施行,儲蓄險利率越來越低,儲蓄險保單還推薦購買嗎?儲蓄險缺點有哪些?還是建議儲蓄險解約?
面對IFRS17準則施行,儲蓄險利率越來越低,儲蓄險保單還推薦購買嗎?儲蓄險缺點有哪些?還是建議儲蓄險解約?

父母一輩有錢都放儲蓄險?

在父母一輩許多是靠著儲蓄險的經驗成家立業,單就20年前就購買的還本型壽險來說,當時的預定利率估計相對較高(7%至8%)。對照起現在宣告利率高於4%金管會都提出警告的環境下,保險公司自然不能持續用偏離 IFRS 17 準則的方式繼續設計保險商品。

很多消費者對於短年期儲蓄險的吸引力主要來自於其所謂的「預定利率」。而這些所謂的預定利率會吸引人,說穿了其實只比銀行的一年定存利率稍微高一些,例如台幣儲蓄險的年化內部投資報酬率(IRR)大約在1.5%至2%之間,美元儲蓄險的 IRR 則為3%至4%,澳幣儲蓄險約為4.4%至4.9%。

在疫情之前,台灣壽險業已經將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隨著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的降低,壽險公司的預先提存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壽險公司也會透過降低保單的預定利率來應對這種情況;在疫情之後,經濟震盪加劇了保險公司的投資風險,甚至全球信評機構將台灣壽險業的評等展望調降為負向。台灣壽險業的營收大幅減少,同時還需要應對過去高利息保單所帶來的利息支出成本,使台灣壽險業者陷入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中。

這對於持續想資金投入儲蓄險的消費者來說,外在環境因素造成的資金流動性與資產價值貶損,深深影響了金融消費者的長期理財規劃。

必須靠儲蓄險才能存得下錢?

有些人的個性是只要有錢就一定會花光,把錢放在定存上會受不了會提前解約,相比之下儲蓄險因為在繳費期間解約會有大額損失,看起來可以達到強迫儲蓄的目的。

但是強迫儲蓄的結果,對於沒有明確理財規劃的人,在到期可以解約的當下,除了上述提到的報酬率幾乎與定存相差無幾,還抵抗不了通膨之外,更普遍且嚴重的問題是:我這一筆錢到底要拿來做什麼用途?通常在這種情況下,當初要買儲蓄險來當房屋頭期款的一筆資金,最終花費用途很可能與儲蓄目的南轅北轍。

另一個層面是,消費者想要達成一魚兩吃,買一個儲蓄險同時有儲蓄加保險的效益,但儲蓄險與真正能夠提供保障的定期壽險在年繳保費就存在極大差距。以30歲男性、保額100萬元為例,定期壽險的年繳保費約為3,000元,而具有儲蓄功能的終身壽險的年繳保費則高達45,000元。也就是購買太多儲蓄型商品,進而排擠掉純保障型商品的支出。

如果繳不出錢想要儲蓄險解約怎麼辦?

先辨別自己的狀況是不想繳費、還是無法繳費?要根除無法運用有系統性的方式打理財務,除了與信任的理財規劃顧問討論合適的財務建議之外,若真的碰上如果無法支付儲蓄險的保費,可以參考以下2種方向可來降低損失:

  1. 撤銷保單:如果在保單的審閱期內,可以撤銷保單並拿回已繳保費。
  2. 變更契約:取消保單的自動墊繳,但是要留意必須在2年內補足應繳保費,才能保有合約期滿的保本保息約定。

重點回顧與問答

IFRS 17對保險公司有哪些影響?

IFRS 17要求保險公司即時且合理地揭示其財務狀況,確保各種合約負債真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上。預期該準則實施後將使躉繳和儲蓄險的銷售量減少,而分期付款和保障型保單將成為主流。

儲蓄險是否可以替代傳統的儲蓄方式?

儲蓄險可以視為一種儲蓄工具的選擇,但無法可以替代一般的儲蓄方法。而是應該回歸每個人的理財規劃重點,去探討儲蓄需求、風險承受、與資金彈性來做出選擇。

儲蓄險的投資報酬率好嗎?

儲蓄險的投資回報率要查看 IRR 而定,不應只查閱保單條款或商品DM,以免購買到不適合的商品影響自己的長期理財規劃。

想要解約儲蓄險有什麼方式可以減少損失?

如果無法支付儲蓄險的保費,可以考慮撤銷保單或變更契約。撤銷保單可以在保單的審閱期內進行,並且可以拿回已繳保費。變更契約則可以暫時停止支付保費,只需在停止支付2年內補足所有應繳保費。

購買儲蓄險前需要考慮哪些事項?

在購買儲蓄險之前,你需要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此外,你也應該了解保單的預定利率、附加費用率和解約費用率等相關條款。最好諮詢理財規劃顧問的建議,以做出明智的決策。

部分資料出處

【顧問觀察週報】

當理財資訊爆炸,你需要的是重點。

請稍後...

我們已收到您的資訊!

相關文章